以下資訊都是我收集來自用的,最下方附上參考資料及收集網頁。
-喜帖信封寫法範例-1*
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信封需填寫的資訊和位置,如下圖
以中式信封(直式書寫信封)為例:
中間收件人乃是對方的名諱,當然是信封文中最為重要者;其次是其地址。
至於左邊寄件人的地址、名諱與緘封詞則理應最為謙卑。
緘封詞上,一般只書寄件人姓氏。不過,如果是掛號信件,則需填寫寄件人的全名,以免退回信件時無法領取。
-喜帖信封收件人稱謂對照表-
我們特別依照不同稱謂,如:長輩、平輩、晚輩、公司、師長的收件人寫法,
用表格整理好,如以下圖表看清楚一次就搞懂,信封寫法不再霧煞煞囉!
收件人如需加職稱的寫法需特別注意~有分為:現代格式和傳統格式(可參考下圖說明)
現代格式:
由於現代已漸不忌諱稱人名字,也不忌諱連名帶姓直呼,因此也有人認為沒有將名字置於職稱後的必要,亦無偏書的必要,才產生現代格式。但仍需特別注意~應避免與傳統格式混用,以免不倫不類。目前還在新舊交替的時期,某些人士仍會覺的使用傳統格式才算正式,建議寫給尊長最好採用傳統格式書寫,以免招來不必要的誤解。
傳統格式:
喜帖親戚寫法*2:
寫給親戚的話,喜帖信封的右邊會寫上「送呈」。當
對方是長輩,在人名的下方會加上「均啟」或「安啟」;
平輩的話,可用「大啟」或「台啟」;
晚輩的話,可寫上「啟」或「收」。
至於親戚稱謂。你可以參考以下列表。
稱呼對象 |
稱謂 |
自稱 |
父親的父母 |
祖父,祖母 |
孫兒,孫女 |
父親的伯(叔)父/母 |
伯(叔)祖父/母 |
侄孫兒/女 |
父親的兄/嫂 |
伯父,伯母 |
侄兒,侄女 |
父親的弟,媳 |
叔父,嬸母 |
侄兒,侄女 |
父親的姐(妹)/姐丈(妹丈) |
姑母,姑丈 |
侄(或內侄),侄女(內侄子) |
母親的父/母 |
外祖父,外祖母 |
外孫,外孫女 |
母親的伯(叔)父/母 |
外伯(叔)祖父/母 |
外侄孫兒/女 |
母親的兄(弟),兄嫂(弟媳) |
舅父,舅母 |
外甥,外甥女 |
母親的姐(妹),姐丈(妹丈) |
姨母,姨丈 |
姨甥,姨甥女 |
伯(叔)父的子女 |
堂兄,堂姐 |
堂弟,堂妹 |
兄(哥),兄妻 |
兄、哥,嫂嫂 |
弟,妹 |
弟,弟妻 |
弟弟,弟妹 |
兄,姊、姐 |
姊,妹 |
姊、(姐)姐,妹妹 |
弟,妹 |
姊妹的丈夫 |
姊(姐)丈,妹丈 |
內弟(兄), 姨妹(姊) |
子女 |
兒、吾兒 ,女、吾女 |
父,母 |
兄(弟)子/女 |
侄(或侄兒),侄女 |
伯(叔)父,姑母 |
姐妹的兒女 |
賢甥(甥女) |
愚舅(舅母) |
丈夫的親父母 |
公公,婆婆 |
媳(或兒) |
丈夫的伯(叔)父/母 |
伯(叔)父(翁), 伯(叔)母(或嬸母) |
侄媳 |
妻子的親父母 |
岳父,岳母 |
子婿(或婿) |
妻子的伯(叔)父母 |
伯(叔)岳父,岳母 |
侄婿 |
妻子的兄弟 |
內兄,內弟 |
妹(姊)婿 |
妻子的姊(妹)丈 |
襟兄(弟) |
襟兄(弟) |
如果你想知道的稱謂不在上列,可參考一些網絡上的稱謂查詢工具(三姑六婆稱謂計算機)。
透過這些工具,你可以查閱家族上常用,以及不常用的稱謂。
囍帖信封必備格式3*
直式(親送格式) 古式寫法 |
橫式(親送格式) 較現代 |
最基本的囍帖信封寫法,只需謹記以下5點必備格式:
01.
送呈:
敬語,指派帖者恭敬地遞上囍帖,一般寫在信封右側中間位置。
02.
台啟:
啟封詞的一種,表達派帖者對收帖人的敬意,寫在收帖人全名之下。
03.
賓客名字:
撰寫賓客名字以全名為準,並加上先生、女士、小姐等稱呼。
04.
賓客稱謂:
如收帖人為親人,則需加上稱謂。
05.
闔府統請:
要同時宴請收帖人的家屬出席,應在信封的左側加上「闔府統請」四字 或 「全家福」三字。
PS1.
賓客稱謂及格式
給長輩
以父母名義發帖:(男性長輩全名)先生、夫人台啟
以自己名義發帖:(長輩稱謂)(男主人全名)鈞啟
給平輩、晚輩
平輩如未婚:(平輩全名)先生或(平輩全名)小姐台啟
平輩如已婚:(平輩全名)先生、夫人台啟
PS2.
啟封詞與收帖人關係:
鈞啟:適用於收帖人為長輩或上司、師長
台啟、大啟:適用於收帖人為平輩
啟:適用於收帖人為晚輩
*切記的是,如要派帖給已婚女性長輩如阿姨、姑姐等,收帖人都應以其伴侶為主,如姨丈、姑丈全名,而非阿姨、姑姐的名字。 *
Reference: